明明很努力,但是為什麼沒有進步?其實你已經深陷毛毛蟲效應了!
行銷想一想 - 2019/11/26
來自 --- 微信公眾號 財經泛讀
不管是在創業還是工作中,我們也許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:我明明很努力,但是為什麼沒有進步?有些人工作拼命,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,也未必可以一鳴驚人。
長久以來我們總是安慰自己“努力的過程比任何結果都重要”。以至於經常會處於自我的慰藉中,並沒有靜下心來好好地思考。如果自己一直努力,但是卻沒有進步,這個時候我們要看看自己是否陷入了“毛毛蟲效應”中。
什麼是“毛毛蟲效應”:
這是法國心理學家約翰·法伯做過的一個著名實驗,被稱之為:“毛毛蟲實驗”:將很多毛毛蟲放在花盆邊緣部分,讓它們首尾相連,形成一個圈。在花盆周圍的不遠處撒上了它們非常喜歡吃的松葉,但是這些毛毛蟲只會不停的跟著前面的毛毛蟲一直沿著邊緣轉,夜以繼日一直都這樣,連續走了幾天之後,他們最終因為疲憊不堪和飢餓相繼死去了。
跟著前者的步伐行走被稱之為“跟隨者”,這種思維慣性和盲目跟從所做出的現像被稱之為“毛毛蟲效應”。
陷入“毛毛蟲效應”主要有這幾種表現:
1、刻舟求劍,墨守成規遵守過去的經驗
馬雲曾經說過:不是技術衝擊了你,而是傳統思想、保守思想、昨天的觀念衝擊了你。
這裡有一個愚人煲湯的故事:故事的主人公在家中煲湯,等到快到差不多好了的時候,就開始嚐嚐味道,就用勺子舀了一勺湯,發現味道很淡,於是就隨手撒了一些鹽在鍋中,然後繼續喝勺子中的湯。鍋裡是放過鹽的,但是勺子裡並沒有,當然還是沒有味道的,這個人又抓了一把鹽撒進了鍋中,但仍舊嚐的是勺子裡的湯,就這樣撒了半包鹽……
事物已經在不斷的變化中了,但是如果還是用原來的方式去看待和處理,那麼就是無用功,做事過度依賴過去的,無非就是“毛毛蟲效應”。
2、埋頭苦幹,無的放矢
讓一個人沒有目標和方向的時候,那麼所有的努力都不會成正比。你可能跋山涉水所做的一件事情,最終發現都走錯了方向,變成了白費功夫,就像毛毛蟲一樣,圍著圈子日以夜繼的在爬,最後卻被餓死了,卻不知附近就有鬆葉。
很多人每天都是非常辛苦,上班認真工作,下班忙碌家務,數十年如一日,一刻不停,但是要問他們目標、人生計劃和理想的時候,大多都支支吾吾,答不上來了。因為很多人對於自己的設定就是埋頭拉車,毫無目標很有可能會陷入了“毛毛蟲效應”。
3、安於現狀,不願走出安逸圈
安逸會讓我們覺得十分的舒適,這裡的人、事、環境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,會讓我們感到十分的舒適和自在。
長久在在舒適的環境中,會不想動腦筋,會不想思考,很難發掘出自己的潛能。離開舒適圈之後,很多人會受不了,會崩潰,但是只是短期的。
我們很多人總習慣在自己心理舒適圈待著,你就很難迎接外部挑戰。穩定不是不好,但是不要保持心理舒適的狀態,要有迎接外部挑戰的能力。不然身邊的事物在不斷地變化,怎麼適應得了呢?
瞬息萬變的今天,不敢於冒險才是真正的風險,不可能有所謂的真正穩定,如果只為求穩而保持現狀,那麼就會有被淘汰的風險。
在創業和生活中我們都是很難避免毛毛蟲效應的影響,因為一些生活習慣和刻板思想,都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。很多時候與埋頭趕路相比,抬頭看路更加的重要。